近日,很多居民给黑龙江日报打电话,反映今年供暖质量不达标。其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是,一天中只给两次暖气,白天暖气冰冰凉,很多白天在家的老人不得不靠电暖气取暖或是到附近商场、超市取暖。记者11月27日从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管理办公室获悉,10月20日开栓供热到11月27日,供热投诉超过4000件,其中7成以上是投诉温度不达标。
开栓一个月室内没暖过
进入冬季,哈市南岗区分部街15号的居民怎么也没想到,去年烧得还算不错,今年自供热开始,居民就没住上一天暖屋子。
11月29日上午11时,三单元602室的于张女士家的温度计显示室温16.9摄氏度;四单元一楼的刘桂菊女士家温度计显示14摄氏度。提到家里的供暖,于女士气愤地说:“这冷屋子实在没法住,找了几次都没用。”
于女士说:“每天中午,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时候,室温还不到17摄氏度,而冷的时候还不到15摄氏度。今年供热以来,就没暖和过一天,下班回家还得用电暖气,晚上睡觉还要多加床被子。”
住在一楼的刘桂菊说:“我们白天在家要穿棉袄,晚上睡觉要用电褥子,不然没法睡。去年烧得还算不错,今年屋里就没热乎过。我们多次找到供热企业,但供热企业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。”
在现场,记者给负责供热的哈尔滨市锅炉供暖公司清明分公司打电话。值班人员说立即联系公司负责人,马上给记者回话。当记者再打电话时,值班人员告诉记者,公司负责人已派人赶往现场,10分钟左右就能到。
于女士告诉记者,“肯定是白等,公司不会派人来”。果然,一直到记者离开,半个多小时过去了,仍然不见供热公司的人影。
每到供暖期,在哈尔滨市像张女士这样住“冷屋子”的市民不在少数。记者从哈尔滨市道里区供热办了解到,开栓天起,供热办投诉电话不断,其中绝大多数反映温度不达标。据哈尔滨市供热办每周汇总的4000件投诉统计结果看,供热温度不达标已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。
闷着烧难达标
今年,供热仅仅一个多月,就面临大量的温度不达标的投诉,原因在哪里呢?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供热公司人士说,今年供热企业都在“掐着烧”。所谓“掐着烧”,就是温度刚到十八九度就停炉,然后就用锅炉的余热慢慢闷着,居民室内温度自然就会降下来。
采访中,一些供热公司负责人说,现在电、水、煤、人工费等都在涨价,供热企业首先要考虑如何消化增加的成本。要降低成本,自然要节约燃煤。此外,热费收缴不足也是影响供热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往年,公司到现在已经收费80%了,今年热费收缴率刚刚达到50%。
据哈尔滨燃料总公司负责人介绍,今年市场煤价与去年相当,但受运输成本增加影响,落地煤价仍然偏高。供热公司在供热过程中难免偷工减料。
供热投诉取证艰难
为了有效制约供热企业,哈市从去年开始实行供热保证金制度,对供热达不到标准又拒不赔偿居民的,将从供热保证金中扣除。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收取的保证金还不能从根本上对供热企业形成制约,这是因为居民投诉温度不达标,要申请质监机构对室内进行测量。但由于测温费用较高,而且测温一次只能作为一天不达标的证据,即便获得了赔偿,所获得的赔偿费用远不止测温费用高,因此绝大多居民宁可受着冻也不选择申请测温索要赔偿,结果由于缺测温依据,供热主管部门因此也不能动用保证金给居民赔偿。如此一来,保证金制度也无法约束供热企业。
专家指出,目前,哈尔滨市供热行业由于没有相关的标准和进出机制,导致供热市场混乱,不能有效约束供热企业,供热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化,势必直接影响供热质量。
业内人士呼吁,哈尔滨应早日制定有效的供热管理办法,建立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,有效监管和约束供热企业,使之提供合格的供热产品,让市民都能住上暖屋子。